與家人實際聊過後,我發現不僅是電腦,就連一些日常電器的使用也存在困難。
像冷氣、電視、除濕機、吸塵器這些設備,雖然已經買回來,但除了冷氣以外,其他的使用頻率非常低。
當我詢問家人為什麼不常使用時,爸爸告訴我:
「東西是好東西,但就是沒有使用的習慣,而且平常也不太需要,夠了,不要再買了。」這讓我感到有點抗拒和沮喪,讓我開始懷疑,是否我太自以為了解他們的需求了?
如果真是如此,為什麼家人還是肯定了我的作法呢?
這讓我陷入了反思——我真的應該努力去挖掘這些需求嗎?判斷什麼是適合的、什麼是不需要的,變得有些難以抉擇。原本我以為東西買回家,長輩自然就會去熟悉工具,並從中建立對科技的信心,讓他們不再羨慕別人會使用各種現代設備,現實卻是他們並沒有足夠的自信去學習和掌握。
其實,家人的需求往往很簡單,像冷氣因為天氣炎熱為了舒適感而常用,除濕機則是在南風天感到潮濕時運轉,吸塵器則用來清理床墊,電視主要是等小朋友回家時可以有卡通看。這些使用行為其實背後都連接著明確的需求,而我卻只看到了自己的期待落空,但若從使用需求的角度來看,這些設備其實在家中都已經有明確的定位了。
若未來要引入新的設備或是功能,除了物品本身要易於使用,且透過充分的練習時間來熟悉操作,發展出切合使用者需求的定位會是成功的關鍵。
Windows 11的引入也是一樣,系統的操作必須簡單易懂,且能提供足夠的熟悉時間和指引,這樣我們才能逐步建立對新版本的信心和使用習慣。今天我釐清了一點:在引入新工具或設備時,需要有著結合使者著生活習慣的明確使用目標,並規劃時間陪伴與引導逐步操作以熟悉工具的使用。
在第6篇的討論讓我理解到,幫助家人熟悉新科技,除了要有簡單的操作流程,更重要的是設立符合需求的目標,並規劃足夠的時間陪伴他們適應這些變化。
那麼第7篇,我將進一步探討如何設定具體目標及配套措施,期待能更好地推動美事發生。